如何成为抄底和逃顶者,不做韭菜和接盘侠?

文/A先生
一个人一生当中,只要成功的参与一次较大的泡沫,就能成就人生赢家。可捕捉下一个泡沫,应如何观察、思考,并通过哪些细枝末节去发现呢?
在现代货币体系下,泡沫遵循这样的轨迹:信任产生信用,信用产生借贷,借贷产生债务,债务产生泡沫,泡沫吹起、膨胀、崩溃……从而完成一次社会财富的转移再分配。所以,泡沫是把双刃剑,虽然精彩刺激,但也要适可而止。
你赚的是什么钱?
归根结底,赚钱就两种方式:
一是你参与了财富的创造,作为对你的回报,分配了其中的一部分,工作劳动、专利技术、投资理财等就属于此类;二是分配别人的钱,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,只是转移了,你增加的钱就是别人减少的钱,如庞氏借贷/投资、遗产继承、保险理赔、偷盗抢劫等等。
那下面的例子属于哪一种呢?
10年前,你以50万的全款买了一套房子,如今你以200万的价格把房子卖掉,账面看你赚了150万——毫无疑问,这钱是买家转移给你的。但情况没有这么简单,买家实际只掏了100万作为首付款,剩余的100万用的是银行的贷款。也就是说你拿到的200万中有100万是买家的负债,你赚的钱中有一部分是别人的债务(准确的说是信贷)。
是的,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财富的转移,是买家把自己未来的收入折现到现在,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我们常说,按揭买房的人月月还款直至二三十年,是一辈子在为银行打工,而实际上是在为原业主(原房东/地产商)打工——卖房赚钱的人或许已实现财务自由、从此轻松惬意的享受生活,但这是以买家辛勤工作、二三十年的月供为代价的。
但如果买家破产断供,之前的卖家会退还房款吗?当然不会。买家此时只跟放贷的银行有关系,破产断供多的话,那就是金融系统风险了,此文就不赘述了。
由此推而广之,你需要明白一点: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,社会债务越多,肯定就有人赚取了更多的收入。消费透支的年代,房贷、车贷、信用卡,债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可它的另一面是有人因此大赚特赚。
你可以创造增量财富赚钱、也可以转移存量财富赚钱、还可以让别人负债赚钱,知道这点很重要。

钱堆积泡沫,信贷就是钱
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呢?是用钱砸出来的!
钱的堆积推动价格上涨,价格上涨会吸引更多的钱进入,更多的钱进入就会进一步推高价格,更高的价格引发赚钱效应、钱被源源不断的裹挟进来,由此形成泡沫循环。

在金属(金银)货币时代,泡沫的形成就是真金白银的堆积,而社会金银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、并不能立马增加(开采运输总得有个时间吧),所以即使泡沫,波及范围也较窄、影响人群也不大、财富损失也有限,所以欧洲历史上所谓的三大泡沫——荷兰郁金香泡沫、英国南海泡沫、法国密西西比泡沫,其影响的广度、深度和强度都十分有限。
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(纸币可以发行,并脱离金银独自流通),钱的创造靠的是信贷:银行吸收存款,把存款放贷出去变成贷款,贷款又会回到银行系统中形成存款,存款又可以变成贷款,如此的往复循环就“印”出来了市场中的钱。上文中,买房人从银行贷款100万就是“印”钱的过程,他的负债就成了卖房人手中的现金。
也许你看出来了,金属货币时代钱的增加较为缓慢,而信用货币时代钱的增加非常容易——也就是银行的账户上敲敲打打多几个零而已,此时形成的泡沫就会非常巨大,财富转移也会更加剧烈。1929年的美国股市泡沫引发了大萧条,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。
信用货币时代,泡沫大小、持续长短、影响强弱、财富转移的多少主要看是否有信贷的参与:若有,则惊天骇浪,如2015年的股市杠杆牛、2009年和2016年的房价暴涨(一个起因于四万亿刺激、一个起因于房地产去库存);若没有,则只是茶杯里的风波,如我国历经多次的小众投资品泡沫——君子兰、普洱茶、字画、红酒、文玩、红木、邮币卡……
是的,改变人生际遇和财富阶层的泡沫只能是有信贷参与的泡沫——普通人进入的门槛足够低、持续的时间足够长、财富转移的量足够大。

追寻信贷,就是捕捉泡沫
钱的堆积产生泡沫,而信用货币体系的当下,信贷(贷款)就是钱,因此,要追寻泡沫就得追寻信贷的足迹。市场中正流通的钱就是存量的钱(一般不会减少只会增加,你听说过M2余额有比上一年少的么?只是增幅降低,但也在增加啊),而新增的贷款(即新“印”的钱)则属于增量的钱。
存量钱的流动聚集当然也能产生泡沫,但因为钱在不同的主体(企业/政府/居民)手里,流动方向的一致性就稍有难度,所以泡沫吹得就不会足够大、能持续的时间也不会足够久。
普洱、字画、文玩、红酒等就属于存量钱的堆积——这些商品不具备抵押贷款的功能,购买它们时也不能贷款,只能是有钱人(借别人的钱也是存量的钱,只有从银行借出来的钱才是增量的钱)去买卖投资。开始是行内的投资、之后是了解这行的人投资、再之后会扩展到行业外,但因为没有银行贷款的杠杆撬动功能,所以泡沫从吹起到崩溃一般都不超过1年、影响范围窄、波及人群少、财富堆积(转移)少。
增量的钱就是从银行系统放出来的钱(就是贷款),因主体单一(全是银行,只是不同的银行,如工行/农行/建行/招行等),很容易造成资金流向的一致性(更重要的是这种钱的增加非常容易),会向某一个、或某几个特殊领域定向放水,从而招致洪涛波浪的泡沫。
1929年前,当时的美国银行有向投资者提供贷款炒股的业务,因为有信贷的参与,才有了美国历史上的大牛市;
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,银行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购房人贷款买房(增加了贷款人的数量,且房屋的升值部分还可以抵押再贷出钱来,用于还贷或消费),由此产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波的房产牛市;
2015年中国股市的杠杆牛,同样有银行信贷的参与——银行资金以优先级(保本、固定收益)的形式参与民间配资(即银行的钱借给配资公司炒股)进入股市,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;
2016年的房价暴涨,更是在去库存的指导下,各银行快马加鞭的放贷造成的。
那如何追寻信贷的足迹呢?

我们该怎么做呢?
请记住:你赚的钱是信贷,你赚的钱是别人的债务,那就围绕这个核心去考虑如何博取溢价泡沫。
首先,要选一个信贷宽松的大环境。只有信贷宽松了,市场中才会突然冒出大量的钱,钱多了,你才容易捕捉到啊。在信贷紧缩期或信贷宽松的初期买资产(比如房子),价格会较低,在信贷宽松的中后期出售资产,就会有更高的溢价(溢价就是信贷吹起来的)。
信贷松紧的标准也好判断:降息、降准、利率打折就是信贷宽松;加息、升准、利率上浮就是信贷紧缩了。再直白的话就是:容易贷款就是宽松、贷款放款很难就是紧缩。
其次,要选一个有信贷属性的产品。信贷属性的标准就是能抵押、能贷款、能借钱购买,具有杠杆属性。前文已说了,有信贷参与的投资品雪坡会足够长、泡沫会足够大,你的获利也就会足够多。房子、股票、股权等这些投资品就具有信贷属性(一段时间钢贸企业的仓单也具有信贷属性),泡沫的机会也就会足够多。
另外,也要考虑区域/城市/投资品的具体信贷情况。金融业发达的地区或城市(东南沿海及省会二线城市等),贷款容易,信用贷、消费贷、抵押贷、经营贷、大额信用卡等非常普遍,就容易有泡沫、就容易产生溢价。投资品的信贷情况也要考虑,如某些城市(如深圳)的房子较容易高评高贷(评高房价,贷更多银行的钱,从而降低首付),那它泡沫溢价的机会就较多。
了解信贷,知悉泡沫,愿你能掌握货币流水的往来脉络,随波逐流,搏击收益,成为抄底和逃顶者,而不是韭菜和接盘侠。
转载文章,版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。作者:mikuangtouzi,来源:自微信公号“米筐投资”
最新评论